“人口红利”助推呼和浩特市十年经济发展

发布时间:2022-08-19 来源:呼和浩特市统计局

人口发展是关系着社会经济发展、长治久安的基础性、全局性、战略性问题。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下,全市上下高度关注人口问题,逐步完善生育政策,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方针,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促进全市人口长期均衡发展,稳步推进新型城镇化,推进首府各项建设在全区“走在前、做表率”。

一、十年间全市人口发展变化特点

1.全市常住人口显著增长,持续向市四区聚集

在经济社会的发展中,城镇化和工业化已逐步成为经济发展的两个重要驱动力,而人口的增长又是城镇化和工业化提升的重要支撑。2020年我市常住人口344.6万人,与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的286.7万人相比,增长20.21%,年平均增长率为1.86%。同期自治区为年均增长-0.27%,国家为年均增长0.53%。

同时,全市净流入人口增多,首府“首位”优势突显,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显示,自治区内净流入呼市人口为139.3万人,增长45.21%;自治区外净流入呼市人口为25.9万人,增长52.49%。市四区常住人口全部增加,赛罕区、玉泉区、新城区、回民区分别增加24.97万人、14.12万人、13.24万人和4.15万人。与自治区其他盟市相比,流入人口显著增多。

2.经济社会发展,婚姻观念理性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婚姻观念的改变,越来越多的青年人选择晚婚。

一是初婚年轮逐步推迟。全市人口的平均初婚年龄为25.1岁,其中男性26.0岁,女性24.3岁,分别比法定婚龄男性22周岁,女性20周岁推迟4.0岁和4.3岁。同六普相比,男性推迟0.8岁,女性推迟1.0岁。

二是30岁以下的年青未婚人口比重增加。各年龄段未婚人口占该年龄段人口的比重分别为,20-24岁的占94.6%,25-29岁的占49.1%,30-34岁的占14.3%,35-39岁的占5.6%,40-44岁的占3.1%,45-49岁的占2.6%,50岁及以上的占1.7%。同“六普”相比,各年龄段的未婚人口比重均有不同程度的上升,上升幅度前三位的是25-29岁上升19.5个百分点,20-24岁上升9.0个百分点,30-34岁上升7.4个百分点,30岁以下的年青未婚人口比重上升较大。

三是受教育程度越高,未婚人口比重越大。随着高等教育的普及,高学历人口的不断增加,相应延迟了人口的结婚年龄。以大学本科和小学为例,大学本科受教育程度人口结婚的高峰年龄段为25-27岁,而小学受教育程度人口结婚的高峰年龄段为20-22岁,两者差别显著。

3.生育观念改变,性别结构趋于平衡

受生育政策不断优化调整的影响,特别是2013年“单独二孩”政策和2021年“一对夫妻可以生育三个子女政策”的实施,并配套实施积极生育支持措施等,社会上生育男孩为主的观念逐渐改变,人口性别比逐渐趋于平衡。2020年,全市常住人口中,男性人口约为174万人,占50.5%;女性人口为170.6万人,占49.5%。人口性别比为102.00,较自治区低2.26,比全国低3.07,与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的104.13相比下降2.13。

市四区居民生育观念进一步转变,市四区人口性别比为100.46,接近男女1:1的平衡比例,五个旗县和经济技术开发区性别比为106.49,比全市高4.49。

4.受教育年限提高,人口素质不断提升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市委市政府坚强领导下,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努力破解教育发展热点难点问题,不断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全市人口受教育水平迈上了新台阶,全市人口学历、人口素质不断提升。与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全市常住人口中每10万人中拥有大学文化程度的由2.11万人上升为3.04万人;拥有高中文化程度的由1.63万人下降为157万人;拥有初中文化程度的由3.29万人下降为2.72万人;拥有小学文化程度的由1.98万人下降为1.77万人。15岁及以上人口的平均受教育年限由10.33年提高至11.30年,比自治区高1.22年,比全国高1.39年。

文盲人口(15岁及以上不识字的人)由12.07万人减少为9.47万人,文盲率由4.21%下降为2.75%,比自治区低0.55个百分点。

新城区、回民区、赛罕区、经济技术开发区平均受教育年限在11.30年以上,玉泉区、和林县在9.00年至11.30年之间,土左旗、托县、清水河县、武川县低于9.00年。

5.城市建设持续发展,城镇化率进一步提高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全面落实国家新型城镇化建设规划,优化城市体系功能,特别是市第十三次党代会提出全面建设“五宜”城市的目标,努力实现首府高质量发展,通过落实以人为本新型城镇化建设的一系列政策措施,带动全市城镇常住人口持续增加,城镇化率稳步提高。2020年,全市常住人口中,居住在城镇的人口为272.75万人,占79.15%;居住在乡村的人口为71.86万人,占20.85%。与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城镇人口增加93.68万人,乡村人口减少35.73万人,城镇人口比重上升了16.68个百分点。城镇化率比自治区高11.67个百分点,比全国高15.26个百分点。

二、城市发展出现的问题

一是城市人口老龄化显现。按照国际标准一个地区60岁以上老人到达总人口的10%以上,或65岁以上人口达到总人口的7%以上,即该地区视为进入老龄化社会。2020年,全市人口中,60岁及以上占18.03%,其中65岁及以上占11.96%。与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60岁及以上比重上升6.65个百分点,65岁及以上比重上升4.32个百分点。特别是五个农业旗县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比重超过14%,老龄化偏高。

二是独居老人增多。由于生活水平的提高,全市人口的预期寿命延长,人口老龄化程度加剧,使老年丧偶人数增加。普查显示,65岁及以上的人口丧偶比例为23.3%。随着独居老人的增多,应加快做好老年人群的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工作,同时注意精神疏导,使其有所为、有所依、有所乐。

三是年轻人晚婚现象需关注。由于社会的多元化发展和年轻人学习、就业压力的增大,他们将更多精力投入到学习和工作上,同时其自我意识的丰富以及对个人理想的追求,也使得越来越多的青年人选择晚婚晚育,代际间隔年限延长。需为年轻人提供和创造更多就业机会,提供更多的交友平台,为未婚青年创造更多交流机会。

三、呼和浩特市未来发展趋势

呼和浩特市未来人口趋势,总量规模仍将继续增长。在人口自然增长方面,近几年,全市人口自然增长率大体稳定保持在4.5之间;在流动人口方面,随着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产业转型升级,区域工业化、城镇化推进加快,外流人口将会回流并不断吸引、接纳市外流动人口。

人口资源是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成就的综合体现,结合人普一些主要数据比对,重点抓好以下方面,进一步推进全市经济高质量发展。

一是在保持人口增长前提下,更多地注重人口结构的调整、优化和人口安全保障,在全市范围内建立起覆盖全体居民的、高水平的社会保障体系,力争基本人口数量、结构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的协调可持续发展。

二是提高劳动者的素质和技能,适应经济发展的需求。在全面普及义务教育、全面提高人口整体文化素质的基础上,积极搭建多元平台,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提高劳动者的科技素质。加大住房、租房保障力度,优化就业创业环境,提高工资福利待遇,完善医疗保险政策,吸引更多外出人员回乡就业、创业,使“人口红利”加速向“人才红利”转变。

三是统筹城乡发展,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发挥政府导向作用,加快城乡规划建设一体化;发挥工业对农业的反哺作用,加快城乡经济发展一体化;大力发展农村社会事业,加快城乡公共服务一体化。

电脑版 | 触屏版

版权所有:呼和浩特市统计局 政府网站标识码:1501000015

蒙公网安备:15010202150696号 蒙ICP备19004523号

技术支持:内蒙古凌动信息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