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浏览 长辈版 |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网络强国的重要思想概论(一)

来源: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委员会办公室 发布日期:2024-09-06 16:01    
字体:[  |  |  ]
分享到
打印本页

目 录

绪论

第一章 推进网络强国建设的强大思想武器和科学行动指南

第二章 努力把我国建设成为网络强国

第三章 加强网络内容建设与管理

绪 论

当前,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方兴未艾、日新月异,对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军事等各领域产生深刻影响,在更广范围、更高层次、更深程度上提升了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能力,推动人类社会进入了活力迸发、充满希望的信息时代。习近平总书记用“四个前所未有”深刻阐述了互联网发展的重大影响和作用:“互联网快速发展的影响范围之广、程度之深是其他科技成果所难以比拟的。互联网发展给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带来的变革是前所未有的,给世界政治经济格局带来的深刻调整是前所未有的,给国家主权和国家安全带来的冲击是前所未有的,给不同文化和价值观念交流交融交锋产生的影响也是前所未有的。”纵观全局,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已经成为事关党的长期执政和国家长治久安,事关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和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事关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大战略问题。

伟大时代孕育伟大思想,创新理论引领创新实践。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深刻指出:“实践告诉我们,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马克思主义行,是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准确把握信息时代的“时”与“势”,紧密结合我国互联网发展治理实践,就网络安全和 信息化工作提出了一系列原创性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系统回答了为什么要建设网络强国、怎样建设网络强国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形成了内涵丰富、科学系统的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网络强国的重要思想,为做好新时代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网络强国的重要思想,思想深刻、内涵丰富、体系完备、博大精深,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内在要求,是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分析解决我国互联网发展治理问题的重大理论成果,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们党管网治网实践经验的理论总结和网信事业发展的行动指南,引领我国网信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为促进全球互联网发展治理提供了中国方案、贡献了中国智慧,展现出耀眼的真理光芒和强大的实践力量。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决策成立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领导小组(后改为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委员会),明确提出建设网络强国的战略目标,召开党的历史上首次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会议,统筹谋划和推进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采取一系列战略性举措,推进一系列变革性实践,实现一系列突破性进展,取得一系列标志性成果。我国网信事业从夯基垒台到积厚成势、从发展起步到不断壮大,党对网信工作的领导全面加强,网络空间主旋律更加高昂,网络综合治理体系日益完善,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步伐持续加快,数字经济发展势头强劲,信息领域核心技术自主创新取得突破,信息为民惠民成效显著,网络安全保障体系和能力建设全面加强,网络空间法治化进程加快推进,网络空间国际交流合作深化拓展,网信事业呈现出蓬勃发展的生动局面,我国正从网络大国向着网络强国阔步迈进。新时代网信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最根本的在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坚强领导、在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网络强国的重要思想的科学指引。

党的二十大鲜明提出新时代新征程党的中心任务,深刻阐述了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本质要求和重大原则,明确了分两步走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战略安排,发出了“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政治宣言。当前,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与信息革命时代潮流发生历史性交汇,网信事业在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伟大征程中进入新的发展阶段。面向新时代新征程,面对信息革命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全党必须不断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系统、深入、准确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网络强国的重要思想的时代背景和历史方位、理论来源和实践基础、科学内涵和核心要义、鲜明特征和重大意义,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 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 做到“两个维护”,自觉把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网络强国的重要思想贯穿到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各方面各环节,加快推进网络强国建设,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强大网上舆论支持、可靠网络安全保障和有力信息化支撑。

第一章 推进网络强国建设的强大思想武器和科学行动指南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不断谱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篇章,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庄严历史责任。”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着眼全局、把握大势,主动顺应信息革命时代潮流,高度重视、全面布局、统筹推进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推动网信事业取得历史性 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习近平总书记举旗定向、掌舵领航,从信息化发展大势和国内国际大局出发,提出了一系列原创性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系统回答了为什么要建设网络强国、怎样建设网络强国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明确了事关网信事业发展的一系列方向性、根本性、全局性、战略性重大问题,形成了内涵丰富、科学系统的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网络强国的重要思想,为做好新时代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一、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网络强国的重要思想的 时代背景和历史方位

时代是思想之母,实践是理论之源。当前,信息革命的时代潮流加速向各领域广泛渗透,正在全球开启一次具有全局性、战略性、革命性意义的数字化转型,带动人类社会生产方式变革、生产关系再造、经济结构重组、生活方式巨变。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网络强国的重要思想,是在人类进入信息社会、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孕育兴起、互联网成为影响世界重要力量的历史条件下形成和发展的,体现了对信息革命时代潮流的清醒认识、对信息化条件下治国理政规律的科学把握、对以信息化驱动中国式现代化的高度自觉。

从人类社会发展史看,以互联网为代表的网络信息技术日益成为创新驱动发展的先导力量,在更广范围、更高层次、更深程度上提升了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能力。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从社会发展史看,人类经历了农业革命、工业革命,正在经历信息革命。农业革命增强了人类生存能力,使人类从采食捕猎走向栽种畜养,从野蛮时代走向文明社会。工业革命拓展了人类体力,以机器取代了人力,以大规模工厂化生产取代了个体工场手工生产。而信息革命则增强了人类脑力,带来生产力又一次质的飞跃,对国际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军事等领域发展产生了深刻影响。”当前,网络信息技术加速迭代升级和融合应用,极大促进了劳动力、资本、能源、信息等要素的流动和共享,推动社会生产力发生了新的质的飞跃。我们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网络强国 的重要思想,就要坚持胸怀天下,拓展世界眼光,深刻洞察人类发展进步潮流,牢牢把握先进生产力 的发展方向,以海纳百川的宽阔胸襟借鉴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推动人类科技发展和文明进步,积极回应各国人民普遍关切,携手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让互联网发展成果更好造福世界各国人民。

从中华民族发展史看,农业革命时期,中国可以说是顺风顺水,一直是中央帝国,汉唐威仪。工业革命时期,我们落后了,落后就要挨打,其标志就是鸦片战争、甲午战争,中国逐步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信息革命时期,我们正逢其时,要顺势而为、乘势而上、相向而行。自1994年全功能接入国际互联网以来,经过近30年努力,我国迅速缩短了同发达国家的差距,发展成为举世瞩目的网络大国。当前,信息化为我国抢占新一轮发展制高点、构筑国际竞争新优势提供了有利契机,为中华民族带来了千载难逢的机遇。我们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网络强国的重要思想,就要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坚持 自信自立、增强历史主动,从中国基本国情出发,依靠自身力量独立自主探索,以更加积极的历史担当和创造精神,把信息化发展时代潮流转化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劲动力。

从世界社会主义发展史看,信息化把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较量引向了新的阶段。回顾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从马克思主义诞生之日起,马克思主义与非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之间的斗争就没有停止过。未来,要看谁能更好认识和把握信息化大势,谁能更好适应和引领新生产力发展方向,谁能更好推动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变革。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生活的时代,互联网还没有出现,他们不可能对此给出答案。这就需要当代中国共产党人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对信息化提出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作出科学回答。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网络安全和 信息化工作,作出一系列重大战略部署,推动网信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习近平总书记以马克思主义政治家、思想家、战略家的非凡理论勇气、卓越政治智慧、强烈使命担当,紧密结合新的时代条件和实践要求作出了新的理论创造,为信息时代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作出了原创性贡献,使科学社会主义在21世纪的中国焕发出新的蓬勃生机。我们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网络强国的重要思想,就要坚持守正创新,坚持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紧跟时代步伐,顺应实践发展,持续对信息化发展提出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作出科学回答,不断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优势和制度优势转化为信息时代发展优势,为 巩固发展社会主义、最终实现共产主义打牢坚实基础。

从中国共产党百年历史看,互联网是我们党面临的新的重要执政条件和执政考验。我们中国共产党人能不能打仗,新中国的成立已经说明了;我们中国共产党人能不能搞建设搞发展,改革开放的推进也已经说明了;但是,我们中国共产党人能不能在日益复杂的国际国内环境下坚持住党的领导、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还需要我们一代一代共产党人继续作出回答。习近平总书记站在确保党长期执政的高度,准确把握信息革命带来的机遇和挑战,深刻指出“过不了互联网这一关,就过不了长期执政这一关”,充分体现了党的核心在执政环境和条件发生重要变化的历史条件下,着眼党经受执政考验、提高执政能力、完成执政使命,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积极探索和正确把握。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全面总结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将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这一重大论断郑重写入《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必须清醒看到,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展开,互联网带来一系列新的发展机遇和风险挑战,网络意识形态工作已成为意识形态工作的重中之重,网络安全已成为最复杂、最现实、最严峻的非传统安全问题之一,信息化已成为驱动引领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引擎,网信领域已成为大国竞争博弈的重点领域。对任何国家和政党来说,互联网是重要的执政条件,网络空间是重要的执政环境,信息化是重要的执政手段,用网治网能力是执政能力的重要方面和体现。我们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网络强国的重要思想,就要自觉站在“过不了互联网这一关,就过不了长期执政这一关”的政治高度,把提高信息化条件下党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作为重大时代课题,进一步探索和把握信息化条件下党的执政规律,毫不动摇坚持党管互联网,使风华正茂的百年大党始终勇立时代潮头,使互联网这个最大变量变成事业发展的最大增量。

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网络强国的重要思想的理论来源和实践基础

伟大时代召唤思想创新,实践沃土孕育科学理论。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网络强国的重要思想,是习近平同志在对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和党的历代领导人关于科技革命的重要思想的深刻思考领悟中传承发展的,是习近平同志在长期的地方和中央领导工作实践中总结提炼的,是习近平同志在党的十八大以来领导和推进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发展实践中创立形成的,具有深厚的理论来源和实践基础。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和党的历代领导人关于科技革命的重要思想,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网络强国的重要思想的理论来源。马克思、恩格斯高度重视科技革命的作用,认为科学技术“是历史的有力的杠杆”,“是最高意义上的革命力量”。我们党在创建时期,就树立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观。革命战争年代,毛泽东同志作出了“自然科学是人们争取自由的一种武装”的重要论断。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同志在党的历史上首次提出要将提高国家整体科学技术水平作为一次伟大革命,放在与社会革 命同等重要的地位。改革开放后,邓小平同志提出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强调“现代科学技术正 在经历着一场伟大的革命”,“四个现代化,关键是 科学技术的现代化”,“中国必须发展自己的高科 技,在世界高科技领域占有一席之地”。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准确把握信息革命的时代潮 流,深刻洞察以互联网为代表的网络信息技术的先导作用,作出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建设网络强国等重大战略决策,进一步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和党的历代领导人关于科技革命的重要思想,为我国更好引领新一轮科技革命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习近平总书记长期而丰富的领导工作经历,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网络强国的重要思想的实践基础。实践永无止境,理论创新永无止境。习近平总书记对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有着长期深入的思考和不断丰富深化的论述。早在20世纪80年代,时任河北正定县委书记的习近平同志就指出,科技是关键,信息是灵魂;强调要加强信息工作,成立信息中心,组织专业队伍,广辟信息渠道,形成耳聪目明的“蛛网型”信息网。2000年,时任福建省长的习近平同志作出了“数字福建”建设的战略部署,提出了“数字化、网络化、可视化、智慧化”的奋斗目标,开启了福建推进信息化建设的进程,成为今天数字中国建设的思想源头和实践起点。2003年,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同志指出,要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加快建设“数字浙江”,指引浙江成为全国数字经济发展的试验田和排头兵。2007年,时任上海市委书记的习近平同志指出,要确保网络的安全运营;继续完善信息基础设施服务功能,不断提高城市信息化水平;积极利用、大力发展、科学管理互联网等新兴媒体,加强网络文化建设,使新兴媒体成为传播先进文化的重要阵地。

唯有激荡的大时代、宏阔的大实践,才能孕育创生博大精深的思想理论。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的全局和战略高度出发,高度重视互联网、大力发展互联网、积极运用互联网、有效治理互联网,决策成立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领导小组(委员会),统筹协调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军事等领域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重大问题,推动我国网信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走出一条中国特色治网之道。习近平总书记在国内国际一系列重大场合、重要会议,多次就网络内容建设与管理、网络 安全、信息化和网络空间国际交流合作等作出深刻阐述。在2013年召开的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把网上舆论工作作为宣传思想工作的重中之重来抓”。在2014年召开的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努力把我国建设成为网络强国”。在2015年召开的第二届世界互联网大会开幕式上,习近平总书记发表主旨演讲,创造性地提出了推进全球互联网治理体系变革的“四项原则”和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五点主张”,为全球互联网发展治理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在2016年召开的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深刻阐述了让互联网更好造福人民、建设网络 良好生态、尽快在核心技术上取得突破、正确处理安全和发展的关系、增强互联网企业使命感责任感等问题。在2018年召开的全国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敏锐抓住信息化发展历史机遇,自主创新推进网络强国建设。这次会议最突出、最重大、最核心的成果,就是对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网络强国的重要思想进行了系统阐述。在2018年召开的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必须科学认识网络传播规律,提高用网治网水平,使互联网这个最大变量变成事业发展的最大增量。在2021年十九届中央政治局进行第三十四次集体学习时,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把握数字经济发展趋势和规律,推动我国数字经济健康发展。在2022年召开的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二十五次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全面贯彻网络强国战略,把数字技术广泛应用于政府管理服务,推动政府数字化、智能化运行,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有力支撑”。在2022年向世界互联网大会国际组织成立致贺信时,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网络空间关乎人类命运,网络空间未来应由世界各国共同开创。中国愿同国际社会一道,以此为重要契机,推动构建更加公平合理、开放包容、安全稳定、富有生机活力的网络空间,让互联网更好造福世界各国人民。”在致2022年世界互联网大会乌镇峰会的贺信中,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愿同世界各国一道,携手走出一条数字资源共建共享、数字经济活力迸发、数字治理精准高效、数字文化繁荣发展、数字安全保障有力、数字合作互利共赢的全球数字发展道路,加快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为世界和平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贡献智慧和力量。”这一系列一脉相承、与时俱进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植根于网络强国建设的生动实践,又指导网络强国建设取得重大成就,体现了历史逻辑和时代逻辑、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的统一。

三、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网络强国的重要思想的科学内涵和核心要义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网络强国的重要思想,其科学内涵和核心要义集中体现为“五个明确”。

第一,明确了网信工作在党和国家事业全局中的重要地位。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没有网络安全就没有国家安全,没有信息化就没有现代化,网络安全和信息化事关党的长期执政,事关国家长治久安,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福祉,过不了互联网这一关,就过不了长期执政这一关,要把网信工作摆在党和国家事业全局中来谋划,切实加强党的集中统一领导。”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当今世界,谁掌握了互联网,谁就把握住了时代主动权;谁轻视互联网,谁就会被时代所抛弃。一定程度上可以说,得网络者得天下。”这些重要论述,深刻阐明了网络强国建设在巩固党的长期执政地位、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维护总体国家安全、维护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等方面的举足轻重作用,明确提出了“党管互联网”这一重大政治原则,把我们党对网信工作的规律性认识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在网信事业发展历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

第二,明确了网络强国建设的战略目标。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站在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高度,加快推进网络强国建设。要按照技术要强、内容要强、基础要强、人才要强、国际话语权要强的要求,向着网络基础设施基本普及、自主创新能力显著增强、数字经济全面发展、网络安全保障有力、网络攻防实力均衡的方向不断前进,最终达到技术先进、产业发达、攻防兼备、制网权尽在掌握、网络安全坚不可摧的目标。”这些重要论述,站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和战略的高度,科学规划网络强国的基本要素和战略目标,擘画了网络强国建设的宏伟蓝图,具有强大的思想引领力、实践指导力、精神感召力。

第三,明确了网络强国建设的原则要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坚持创新发展、依法治理、保障安全、兴利除弊、造福人民的原则,坚持创新驱动发展,以信息化培育新动能,用新动能推动新发展;坚持依法治网,让互联网始终在法治轨道上健康运行;坚持正确网络安全观,筑牢国家网络安全屏障;坚持防范风险和促进健康发展并重,把握机遇挑战,让互联网更好造福社会;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让亿万人民在共享互联网发展成果上有更多获得感。”这些重要论述,深深植根于我国互联网发展治理实践,鲜明指出了网络强国建设的基本原则和总体要求,体现了对网络强国建设内在规律的深刻把握,为我们更好发展互联网、运用互联网、管理互联网指明了方向。

第四,明确了互联网发展治理的国际主张。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坚持尊重网络主权、维护和平安全、促进开放合作、构建良好秩序等全球互联网治理的四项原则,倡导加快全球网络基础设施建设、打造网上文化交流共享平台、推动网络经济创新发展、保障网络安全、构建互联网治理体系等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五点主张,强调发展共同推进、安全共同维护、治理共同参与、成果共同分享,携手建设和平、安全、开放、合作的网络空间。”这些重要论述,描绘了携手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美好愿景,为推动全球互联网治理体系变革提供了中国方案、贡献了中国智慧,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为世界谋和平发展、为人类谋文明进步的使命和担当。

第五,明确了做好网信工作的基本方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网信工作涉及众多领域,要加强统筹协调、实施综合治理,形成强大工作合力。要把握好安全和发展、自由和秩序、开放和自主、管理和服务的辩证关系,整体推进网络内容建设、网络安全、信息化、网络空间国际治理等各项工作。”这些重要论述,蕴含着丰富的马克思主义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既讲“怎么看”,又讲“怎么干”,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和科学指导性,为新时代推进网信事业发展提供了科学的方法论。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网络强国的重要思想是一个辩证统一的有机整体,必须全面理解、科学把握、融会贯通。总体上看,“五个明确”既各有侧重又紧密联系。其中,“重要地位”要求我们从党和国家事业全局来认识网信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始终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不断增强工作责任感和使命感;“战略目标”要求我们明确目标方向,按照网络强国建设的基本格局、发展思路、重点任务,一步一个脚印地推进工作;“原则要求”要求我们坚持正确工作方针和工作原则,确保网信事业发展始终沿着正确的道路前进;“国际主张”要求我们拓宽国际视野、强化战略思维,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推进网信工作;“基本方法”要求我们不断探索工作规律、运用科学方法,增强网信工作的科学性和实效性。这“五个明确”深刻揭示了新时代网信工作的内在规律,是做好新时代网信工作的根本遵循,我们必须长期坚持贯彻、不断丰富发展。

四、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网络强国的重要思想的鲜明特征和重大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网络强国的重要思想具有重大的政治意义、历史意义、理论意义、实践意义。全面、系统、深入、准确地学习宣传贯彻这一重要思想,必须深刻把握其鲜明特征和重大意义,在学思用贯通、知信行统一上下功夫,切实增强学习宣传贯彻的政治自觉、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网络强国的重要思想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当今时代,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与信息革命时代潮流发生历史性交汇。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网络强国的重要思想,是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分析解决我国互联网发展治理问题的重大成果,是对中国特色治网之道的科学总结和理论升华,是习近平新时代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可以称之为这一思想的“网络篇”。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网络强国的重要思想,立足人类经历信息革命这一崭新时代背景,准确把握信息化变革带来的机遇和挑战,以全新的视野深化了我们党对信息时代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网络强国的重要思想具有鲜明的实践性。这一重要思想是我们党管网治网实践经验的理论总结,是引领我国网信事业发展的行动指南。这一重要思想,深深植根于我国网络强国建设实践沃土,始终紧密联系我国网信事业发展实际,源于实践、指导实践、又被实践所验证,引领我国网信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展现出坚实的实践基础、鲜明的实践导向和强大的实践伟力。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网络强国的重要思想具有鲜明的创造性。这一重要思想提出了一系列原创性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科学回答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没有讲过、前人没有遇到过、西方有关理论无法解决的许多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这一重要思想,实现了一系列理论和实践上的重大突破、重大创新、重大发展,以新的理论创造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以新的实践成果丰富和完善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以新的认识开创和拓展了中国特色治网之道,为我们做好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提供了科学指引。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网络强国的重要思想具有鲜明的人民性。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属性,党的理论是来自人民、为了人民、造福人民的理论,人民的创造性实践是理论创新的不竭源泉。网信工作与10亿多网民直接相连,与14亿多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息息相关。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网络强国的重要思想始终坚持人民至上,明确要求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增进人民福祉作为信息化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让人民群众在信息化发展中有更多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这一重要思想,充分体现了党性与人民性的高度统一、对党负责与对人民负责的高度统一、尊重网信发展规律与尊重人民历史主体地位的高度统一,为网络强国建设注入了最深沉最持久的动力源泉。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网络强国的重要思想具有鲜明的国际性。习近平总书记着眼全球互联网发展与治理大势,创造性提出了推进全球互联网治理体系变革的“四项原则”和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五点主张”,成为习近平总书记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重要理念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国际网络空间安全和发展指明了原则方向、提供了实践路径。这一重 要思想,充分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对世界和平发展的长远擘画、对人类共同福祉的高度关切,为全球互联网发展治理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赢得了世界绝大多数国家特别是广大发展中国家的积极响应和广泛赞誉。

通过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网络强国的重要思想,我们深切地体会到,历经百年风华的中国共产党,能够始终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主动适应信息革命时代潮流,高度重视互联网、大力发展互联网、积极运用互联网有效治理互联网,使互联网这个最大变量变成事业 发展的最大增量。习近平总书记对互联网发展有着深刻清醒的认识、长期深入的思考、科学系统的阐述,体现了大党大国领袖对时代潮流和发展大势的深刻洞察和全面把握,体现了对我们党经受执政考验、提高执政能力、完成执政使命的忧患意识和历史担当,体现了为世界谋和平发展、为人类谋文明进步的宽广视野和博大胸襟。

党的二十大全面把握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新要求、人民群众新期待,明确提出了新时代新征程中国共产党的使命任务,强调“从现在起,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当前,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同步,网络强国建设在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新征程中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我们要把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网络强国的重要思想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全面准确把握蕴含其中的丰富内涵、精神实质、实践要求,切实用以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推动网信事业高质量发展,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 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新征程上奋力谱写网络强国建设新篇章。

第二章 努力把我国建设成为网络强国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准确把握信息革命发展大势和国内国际发展大局,科学分析我国在信息时代所处的历史方位,提出了努力把我国建设成为网络强国的战略目标。我们要深刻认识把握我们党面临的时代课题、肩负的历史使命,紧紧围绕建设网络强国战略目标,更好担当起推进新时代网信事业高质量发展的职责使命。

一、信息化为中华民族带来了千载难逢的机遇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纵观世界文明史,人类先后经历了农业革命、工业革命、信息革命。每一次产业技术革命,都给人类生产生活带来巨大而深刻的影响。”

在农业社会,我国创造了灿烂的文明,独领风骚数千年。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在新石器时代、青铜器时代、铁器时代等各个时代的古代文明发展成就上都走在世界前列,我国先民在培育农作物、驯化野生动物、寻医问药、观天文察地理、制造工具、创立文字、发现和发明科技、建设村落、 营造都市、建构和治理国家、创造和发展文化艺术等各个领域都取得了令人赞叹的成就。”中华文明向世界贡献了深刻的思想体系、丰富的科技文化艺术成果、独特的制度创造,深刻影响了世界文明进程。

近代以来,在快速发展的工业革命进程中,我国落后了,一度陷入内忧外患、任人宰割的悲惨境地。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曾经是世界上的经济强国,后来在欧洲发生工业革命、世界发生深刻变革的时期,丧失了与世界同进步的历史机遇,逐渐落到了被动挨打的境地。特别是鸦片战争之后,中华民族更是陷入积贫积弱、任人宰割的悲惨状况。想起这一段历史,我们心中都有刻骨铭心的痛。”第一次工业革命发生时,中国正处于乾隆、嘉庆、道光时期,当时的统治者闭关锁国,无视世界发展潮流。第二次工业革命发生时,中国外敌环伺、内乱纷起,逐渐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对 此,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近代以来,中国屡屡被经济总量远不如我们的国家打败,为什么?其实,不是输在经济规模上,而是输在科技落后上。”

信息化为我国抢占新一轮发展制高点、构筑国际竞争新优势提供了有利契机。当前,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社会信息化深入发展,以互联网为代表的信息技术日新月异,引领了社会生产新变革,深刻改变全球经济格局、利益格局、安全格局。世界主要国家都把互联网作为经济发展、技术创新的重点,把互联网作为谋求竞争新优势的战略方向,一场新的全方位综合国力竞争正在全球展开。能不能适应和引领互联网发展,成为决定大国兴衰的一个关键。一定程度上可以说,得网络者得天下。

对互联网来说,我国虽然是后来者,但我们正确处理安全和发展、开放和自主、管理和服务的关系,推动互联网发展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尽管我们起步稍晚,但经过二十多年努力,我国迅速缩短了同发达国家的信息化差距,成为举世瞩目的网络大国。”我们必须牢牢抓住信息化发展的历史机遇,不能有任何迟疑,不能有任何懈怠,不能失之交臂,不能犯历史性错误。这就是我们这一代人的历史责任,是我们对中华民族的责任,是对前人的责任,也是对后人的责任。

二、 中国正从网络大国向网络强国迈进

1994年,我国成为全功能接入国际互联网的第77个成员,开启了互联网时代。进入新世纪后,党中央加强对互联网的领导,提出了对信息网络化“积极发展,加强管理,趋利避害,为我所用”的基本方针,中国互联网得到快速发展、广泛普及。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主动顺应信息革命时代潮流,高度重视、统筹推进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习近平总书记举旗定向、掌舵领航,亲自擘画、亲自部署、亲自推进,推动网信事业发展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成功探索走出一条中国特色治网之道。2012年12月到2022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从5.64亿增长到10.67亿,互联网普及率从42.1%增长到75.6%,手机网民规模从4.2亿增长到10.65亿,网站数量从268万个增长到387万个,即时通信用户规模从4.68亿增长到10.38亿。现在,我国网民规模、国家顶级域名注册量均为全球第一,互联网发展水平、数字经济规模等居全球第二,建成全球规模最大5G网络和光纤宽带,所有地级市全面建成光网城市,行政村、脱贫村通宽带率达到100%,网信事业呈现蓬勃发展的良好势头。

一是坚持政治统领,党对网信工作的全面领导显著加强、更加有力。完善领导体制,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党管互联网作为重要政治原则,科学把握互联网管理的全局性、系统性、协同性特点,改革完善互联网管理领导体制机制,成立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领导小组(委员会),着 力加强党中央对网信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中央、省、市三级网信工作体系基本建立,县级网信机构建设扎实推进。加强顶层设计,明确提出网络强国建设的战略目标和“创新发展、依法治理、保障安全、兴利除弊、造福人民”原则,制定出台《关于加强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的意见》、《网络强国战略实施纲要》、“十四五”网信规划等重要文件,完善各领域、多层级协调机制,统筹推进网信领域重要任务、重大项目、重点工程。压实政治责任,制定实施《党委(党组)网络安全工作责任制实施办法》、《党委(党组)网络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实施细则》,推动党管互联网落到实处。

二是坚持举旗铸魂,网络空间正能量更加强劲、主旋律更加高昂。强化思想引领,坚持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网上宣传作为头等大事,建强网上理论阵地,创新语态表达和互动引导,大力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最新成果深入人心。加强网上正能量内容建设,壮大主流舆论,守正创新做好网上重大主题宣传和重大议题设置,年度主题宣传亮点纷呈,举办中国正能量网络精品征集评选展播活动,让正能量产生大流量,让好声音成为最强音,构建网上网下同心圆。加强和改进网络国际传播工作,用心用情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坚守网上阵地,强化风险意识和底线思维,完善网上风险防范机制,敢于亮剑、敢于斗争,加强网上舆情引导和风险防范,稳妥调控各类突发敏感舆情,有力批驳网上错误思想观点,坚决清理各类有害信息,强化新技术新应用安全风险评估,有力维护网上政治安全和意识形态安全。

三是坚持综合治理,努力营造天朗气清的良好网络生态。出台实施《关于加快建立网络综合治理体系的意见》,推动网络治理由事后管理向过程治理、多头管理向协同治理转变。深化网络生态治理,针对“饭圈”乱象、互联网用户账号运营乱象、网络暴力等突出问题开展了多项专项整治,网络生态向好态势不断巩固。压实平台主体责任,推动将所有从事新闻信息服务、具有媒体属性和舆论动员功能的传播平台都纳入管理范围,所有新闻信息服务和相关业务从业人员都实行准入管理,规范网络传播秩序。推进网络文明建设,出台实施《关于加强网络文明建设的意见》,成功举办中国网络文明大会,实施争做中国好网民工程、网络公益工程等,加强网络诚信建设,加强互联网企业党建工作,走好网上群众路线,引导亿万网民共建网上美好精神家园。

四是坚持筑牢屏障,网络安全保障体系和能力建设全面加强。坚持网络安全为人民、网络安全靠人民,建立健全网络安全防护体系,强化关键信息基础设施安全保护,着力提升能源、交通、水利、金融、公共服务、电子政务等重要行业和领域的关键信息基础设施防护水平,健全国家网络安全应急体系,有力提升网络安全态势感知、事件分析、追踪溯源、应急处置能力。有序开展网络安全审查,强化数据安全管理和个人信息保护,规范开展数据出境安全评估,规范数据处理活动,严厉打击各类网络违法犯罪活动,有力维护国家网络安全和人民群众合法权益。连续举办国家网络安全宣传周,深入推进网络安全学科和人才建设,全社会网络安全防护意识和技能明显提高。

五是坚持自立自强,信息领域核心技术自主创新取得突破。坚决打好信息领域核心技术攻坚战,加强前沿技术攻关,瞄准国家重大战略需求,集中资源力量加大攻关力度,培育良好产业生态,加快建立自主产业生态体系,持续打通创新链、产品链、价值链,加强基础研究,强化政策支撑保障,积极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超级计算机、卫星导航、量子信息等取得重大成果,5G实现技术、产业、应用全面领先。软件和集成电路技术加快发展,芯片自主研发能力稳步提高,国产操作系统性能大幅提升、应用深入推进,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等研究取得积极进展,光存储、基础软件、核心元器件等关键共性技术取得重要成果,部分领域形成全球竞争优势。

六是坚持驱动引领,着力以信息化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赋能增效。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取得重大成就,5G、IPv6、数据中心、卫星互联网、物联网等建设发展统筹推进,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正朝着高速泛在、天地一体、云网融合、智能敏捷、绿色低碳、安全可控的方向加速演进。大力发展数字经济,实施数字经济发展战略、国家大数据战略,“互联网+”行动计划,促进数字技术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推动数字化绿色化协同转型发展,数字产业化基础更加坚实,产业数字化步伐持续加快。我国数字经济规模连续多年稳居世界第二,从2012年的11万亿元增长到2022年的50.2万亿元,占GDP比重由21.6%提升到41.5%,电商交易额、移动支付交易规模全球第一。加强政策引导和规范管理,促进互联网企业健康有序发展。全面建设数字社会,推动信息惠民为民,互联网上网人数超过10亿人,“互联网+教育”、“互联网+医疗”、“互联网+政务服务”等深入推进,加快建设数字政务, 全国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注册用户超过10亿人, “一网通办”、“异地可办”已成现实,截至2022年12月,我国在线政务服务用户规模达9.26亿。分级分类推进新型智慧城市建设,以数字化促进共同富裕,接续推进网络扶贫和数字乡村建设,实施全民数字素养与技能提升行动。成功举办数字中国建设峰会,广泛凝聚共建数字中国整体合力。

七是坚持强基固本,网络空间法治化进程加快推进。加快网络立法进程,推动出台网络安全法、数据安全法、个人信息保护法等网络领域法律法规等140余部,基本形成了以宪法为根本,以法律、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和地方性法规、地方政府规章为依托,以传统立法为基础,以网络内容建设与管理、网络安全、信息化等网络专门立法为主干的网络法律体系。强化网络执法,发挥执法利剑震慑作用,坚决惩治网络违法违规问题,加强网络执法统筹指导,优化网络执法工作机制,加强网络执法队伍建设。深化网络普法,持续推动全国网络普法进机关、进企业、进学校、进社区、进农村、进军营、进网站,着力营造全社会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良好氛围。

八是坚持开放共享,积极推动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搭建合作平台,举办世界互联网大会乌镇峰会,推出携手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概念文件、行动倡议、白皮书等,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理念主张日益成为国际共识。成立世界互联网大会国际组织,有力搭建全球互联网共商共建共享的国际平台。网络空间国际交流合作深化拓展,主动参与数字领域国际规则制定,深度参与全球互联网发展治理多边活动,有力促进全球互联网治理体系改革完善。持续扩大务实合作,打造多层次全球数字合作伙伴关系,运筹好大国网络关系,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网信交流合作,推动构建和平、安全、开放、合作、有序的网络空间。

在看到成绩的同时,也要清醒认识到,与建设网络强国战略目标和世界先进水平相比,与党中央的要求和人民群众的期待相比,我们还有许多问题和不足,特别是在互联网创新能力、关键核心技术、信息资源共享、企业产业实力等方面还存在不小差距。与此同时,信息化对治国理政也带来一系列风险挑战。从意识形态看,境内外敌对势力利用互联网加紧对我国进行渗透、颠覆、破坏,网络意识形态斗争形势严峻复杂,各类社会风险向网络空间传导趋势明显。从网络安全看,关系国计民生的关键基础设施网络安全问题突出,网络空间军事化趋势加剧,各类网络违法犯罪活动大量发生。从技术方面看,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局面尚未改变,互 联网新技术新应用不断带来风险挑战。从国家治理看,信息化带来生产生活方式深刻变化,就业结构和利益结构深度调整,其中的风险不可小觑。从国际治理看,全球互联网治理规则不健全、秩序不合理等问题突出,我国网络空间国际话语权和影响力有待进一步提升。对此,我们必须保持清醒头脑、增强忧患意识,加强战略规划和统筹,有效应对各类风险挑战,加快推进网络安全和信息化事业高质量发展,朝着建设网络强国的目标不懈努力。

三、建设网络强国的战略部署要与“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同步推进

当前,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与信息革命时代潮流发生历史性交汇。一方面,信息革命日益成为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的关键变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已成为重塑国家间比较优势和竞争能力的重要力量,也成为影响这场大变局的关键变量。另一方面,信息革命给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带来重大历史机遇。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砥砺前行,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更为完善的制度保证、更为坚实的物质基础、更为主动的精神力量。我们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离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如此之近,也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更有信心、更有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面向新时代新征程,党的十九大和党的二十大作出了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两步走”的战略安排,信息革命为我们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质 量发展,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创新源泉、发展动力和社会条件。

当前,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同步,网络强国建设也在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新征程中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立足百年大党新起点,接力百年奋斗新征程,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肩负着重要使命,正向着网络基础设施基本普及、自主创新能力显著增强、数字经济全面发展、网络安全保障有 力、网络攻防实力均衡的方向不断前进,最终要达到技术先进、产业发达、攻防兼备、制网权尽在掌握、网络安全坚不可摧的目标。具体来说,体现在“五个要强”上。一是技术要强,加快推进核心技术突破,从国家层面超前谋划布局,在未来技术竞争新赛场中赢得先机、占据主动。二是内容要强,加强网络内容建设,培育积极健康、向上向善的网络文化,做到正能量充沛、主旋律高昂,营造清朗网络空间。三是基础要强,建成全球领先的信息基础设施,形成实力雄厚的数字经济,以信息化培育新动能,以新动能推动新发展,为推动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服务、支撑和保障。四是人才要强,培养造就世界水平的科学家、网络科技领军人才、卓越 工程师、高水平创新团队,建设一支高水平网络安全和信息化人才队伍。五是国际话语权要强,推动全球互联网治理体系变革,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扩大我国网络空间国际话语权和影响力。

建设网络强国,是一项伟大而艰巨的事业,前景广阔、任重道远。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网络强国的重要思想为指引,紧紧围绕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加快推进网络强国建设, 努力开创网信工作新局面,以信息化驱动中国式现代化、以网络强国建设助力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让互联网更好造福国家和人民,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服务、支撑和保障。

第三章 加强网络内容建设与管理

当今时代,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新一轮科技革命给传统传播格局带来深刻影响和冲击,互联网已经成为人们生产生活的新空间、信息传播的主渠道。党的十八大以来,面对互联网给宣传思想工作带来的新形势新任务新挑战,习近平总书记站在巩固党的长期执政地位、维护国家政治安全的高度,高度重视网络内容建设与管理工作,带领全党守正创新、举旗亮剑、强基固本、正本清源,加强网上宣传引导,做大做强主流思想舆论,打赢网络意识形态斗争,牢牢掌握网络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网络意识形态领域向上向善向好的态 势不断巩固,网络空间正能量更强劲、主旋律更高昂。

一、互联网已经成为意识形态斗争的主阵地、主战场、最前沿

意识形态工作关乎旗帜、关乎道路、关乎国家政治安全和政权安全。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互联网日益成为意识形态斗争的主阵地、主战场、最前沿。能不能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关键要看能不能占领网上阵地,能不能赢得网上主导权”,“要创新改进网上宣传,运用网络传播规律,弘扬主旋律,激发正能量”。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鲜明指出,“党高度重视互联网这个意识形态斗争的主阵地、主战场、最前沿”。我们要科学认识网络传播规律,坚持正能量是总要求、管得住是硬道理、用得好是真本事,提高用网治网水平,使互联网这个最大变量变成事业发展的最大增量。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的政治和战略高度出发,高度重视和大力加强网络内容建设与管理工作。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全国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会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座谈会、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领导小组(委员会)会议等重要场合多次就网络内容建设与管理工作发表重要讲话、作出重要指示,全面阐述了做好网络内容建设与管理工作对于巩固党的执政地位、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维护国家政治安全和政权安全的重大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过不了互联网这一关,就过不了长期执政这一关”,“要把网上舆论工作作为宣传思想工作的重中之重来抓”。历史和现实反复证明,搞乱一个社会、颠覆一个政权,往往先从意识形态领域打开缺口,先从搞乱人们思想入手。思想防线攻破了,其他防线就很难守住。意识形态工作是做人的工作的,人在哪里,意识形态工作的 重点就应该在哪里。当前,我国网民人数超过10亿,互联网已成为人们获取信息、交流沟通的主渠道,这对人们的求知途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产生重要影响,特别是对人们关于国家、社会、工作、人生的看法产生重要影响。要从我们党经受执政考验、巩固执政地位、提高执政能力的战略高度来认识和把握互联网,加强网络内容建设与管理,打赢网络意识形态斗争,切实维护好网上政治安全和意识形态安全。

党的十八大以来,网络意识形态领域发生历史性变革。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网络强国的重要思想指引下,各地区各部门认真落实党中央关于网络意识形态工作的部署要求,加强党对网络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提升网络内容建设与管理水平,取得了一系列新进展新成效新经验。

一是始终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统领网上宣传,唱响网络空间最强音。坚持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最新成果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牢牢把握正确的政治方向、舆论导向、价值取向。精心做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网上宣传,创新策划传播机制,统筹做好议题设置、精准推送、分众传播、互动引导,网上宣传的频次数量、创意水平、传播效果显著提升,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最新成果通过互联网“飞入寻常百姓家”,党的声音始终成为网络空间最强音,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进一步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进一步巩固。

二是加强网上正面宣传和舆论引导,构建网上网下同心圆。紧紧围绕党和国家中心工作,精心组织网上重大主题宣传和重大议题设置,持续加强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网上宣传,不断推进网上宣传理念、内容、手段、体制机制等全方位创新,一大批符合网络特点、群众喜闻乐见的现象级新闻报道和主题宣传作品相继涌现、广受好评,到达率、阅读率、点赞率持续提升,以内容优势和传播优势推动形成网上正面舆论强势。

三是发扬斗争精神,坚决打赢网络意识形态领域一系列重大斗争。面对严峻复杂的网络意识形态斗争形势,在管网治网上出重拳、亮利剑,建立健全网上舆论引导机制、网上风险防范机制,坚持“高标准”、“零容忍”,连续打赢网络意识形态关键战役,有力批驳网上错误思想,坚决清理各类 有害信息,根本扭转了过去网上乱象丛生、阵地 沦陷、被动挨打的状况,网络意识形态安全得到有力维护。

四是加强网络综合治理,网络生态持续向好。推进网络综合治理体系建设,《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管理规定》、《网络信息内容生态治理规定》等一系列部门规章和政策文件加快实施,深入开展“清朗”等系列专项行动,防范资本影响舆论,严格规范网络传播秩序,加快提升技术治网能力,网络空间日渐清朗。

五是加强和改进网络国际传播工作,努力塑造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把握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着眼内宣外宣两大任务,加快推进网络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加强选题策划和议题设置,充分对外宣介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一系列富有中国特色、体现时代精神、引领人类进步潮流的重要理念和重大倡议,讲好中国故事,最广泛地争取国际社会的理解和支持,网络国际传播覆盖面和影响力持续提升。

六是完善统筹协调机制,网络意识形态领域齐抓共管、各司其职的工作格局更加完备。近年来,党中央制定印发《中国共产党宣传工作条例》、《党委(党组)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实施办法》、《党委(党组)网络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实施细则》等文件,将责任制落实情况纳入中央巡视工作内容,各 地区各部门加快建立完善相应制度,全党齐动手做好网络意识形态工作的责任担当明显增强。

同时也要看到,随着传播格局的深刻变革和舆论生态的整体重塑,网络意识形态领域仍然面临复杂形势和严峻挑战,必须全面审视、系统梳理、科学分析、有效应对。网络意识形态斗争形势严峻复杂,敌对势力更加倚重将互联网作为意识形态渗透最直接最便利的工具,大肆攻击抹黑、造谣污蔑,企图破坏我国稳定大局,网上舆论环境错综复杂。各类社会风险向网络空间传导趋势明显,当前,一些社会热点问题和突发事件在网上集聚、交织、扩散、发酵,网上舆论又反过来诱导、策动、激化网下问题,互联网日益成为各类风险的传导器和放大器。网络生态治理仍然任务艰巨,网络空间各种乱象仍然存在,网络谣言、网络诈骗、非法网络集资、网络淫秽色情、网络赌博、网络暴力、网络恶意营销、网络侵权盗版等行为屡禁不止,危害良好社会风气,侵犯人民群众合法权益,污染网络生态环境。网络新技术新应用新业态加快迭代,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卫星互联网等新技术加速发展,深度合成、元宇宙、去中心化社交、非同质化通证(NFT)等新应用层出不穷,带来一系列新课题新挑战。

面对当前新形势新情况新挑战,必须提高思想认识、强化责任担当,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使命感加强网络内容建设与管理,牢牢把握网络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打赢网络意识形态斗争,构建网上网下同心圆,切实维护网上政治安全和意识形态安全。

二、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入人心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是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的飞跃,是全党全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行动指南。面向新时代新征程,必须始终把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网上宣传的首要政治任务,深入宣传阐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最新成果的核心要义、精神实质、丰富内涵和实践要求,引导广大网民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坚决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坚决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强化思想引领,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团结凝聚亿万网民。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具有强大的思想引领力、实践指导力、精神感召力,是统一思想认识、凝聚意志力量的主心骨、定盘星,是有效应对前进道路上各种风险挑战的强大思想武器。必须把学习宣传贯彻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摆在首要位置,充分发挥互联网优势,精心组织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重要活动的网上宣传报道,阐释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蕴含的深刻道理学理哲理,把科学的理论讲透彻,把深刻的思想讲鲜活,使习近平总书记的思想和风范更加深入人 心,切实增强做到“两个维护”的政治自觉、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

做好阐释解读,充分彰显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最新成果的强大实践伟力。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各项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最根本的在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坚强领导、在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指引。要围绕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最新成果指引下党和国家事业采取的战略性举措、推进的变革性实践、实现的突破性进展、取得的标志性成果,突出做好形势宣传、成就宣传、典型宣传,充分展示新时代新征程的奋斗脉搏、奋进步点、幸福底色,充分展现经济社会发展各个领域各个行业进行的火热实践、发生的可喜变化、取得的辉煌成就,营造强信心、聚民心、暖人心、筑同心的网上舆论氛围。

提升传播实效,让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最新成果通过互联网“飞入寻常百姓家”。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具有强大的真理力量、实践力量,既底蕴深厚,又大道至简。要充分发挥互联网主渠道作用,加强全媒体呈现、互动化传播、内外宣联动,创新方式方法,打造传播矩阵,

抓住广大网民特别是青少年网民的兴趣点,进行靶向宣传,加快推进各类理论资源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传播和应用,推动理论大众化传播,让网民更好地感悟思想的光芒、真理的味道、精神的力量,使科学理论更好融入现实生活。

三、 加强和创新互联网内容建设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网络空间已成为人们生产生活新空间,那就应该成为我们党凝聚共识的新空间。”要坚持正能量是总要求,加强和创新互联网内容建设,做大做强网上主流思想舆论,唱响主旋律,壮大正能量,提振精气神,在网络空间凝聚起亿万网民团结奋进的强大力量。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正面优质的网络内容跟不上,错误虚假甚至有害的东西就会传播蔓延,因此我们必须做强主流思想舆论。”党的十八大以来,网上正面宣传工作成效显著,重大主题宣传浓墨重彩,网络内容建设扎实推进,网上正能量更强劲、主旋律更高昂。但同时也要看到,面对互联网给媒体格局和舆论生态带来的深刻变革,网上宣传的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有待进一步提高,必须丰富网上优质内容供给,有效传播正能量。

旗帜鲜明坚持正确政治方向、舆论导向、价值取向。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加强和改进网上正面宣传,首先要旗帜鲜明坚持正确政治方向、舆论导向、价值取向。舆论导向正确,就能凝聚人心、汇聚力量,推动事业发展;舆论导向错误,就会动摇人心、瓦解斗志,危害党和人民事业。网上宣传工作必须牢牢坚持党性原则,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坚持正确舆论导向,坚持正面宣传为主。”要坚持正确政治方向,把党管媒体的原则贯彻到新媒体领域,所有从事新闻信息服务、具有媒体属性和舆论动员功能的传播平台都要纳入管理范围,所有新闻信息服务和相关业务从业人员都要实行准入管理。坚持正确舆论导向,把导向要求落实在首页首屏上、落实在网页编排上、落实在信息传播上、落实在跟帖评论上。坚持正确价值取向,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网络空间。

持续加强网上重大主题宣传。要唱响网上主旋律,巩固壮大主流思想舆论,深入开展网上重大主题宣传,增强网上议题设置能力,围绕党和国家重要方针政策以及群众关心的热点问题,加强策划、精心安排,推出一批网上重大主题,守正创新做好网上传播,推动正能量赢得大流量、好声音成为最强音,凝聚起万众一心向前进的磅礴力量。

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当前,互联网已成为传播优秀文化、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平台。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网络内容生产传播的全过程、各方面,引导创作积极健康、向上向善的网络文学、网络表演、网络影视剧、网络音视频、网络动漫、网络游戏等文化产品,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网民心中落地生根。

推进网上宣传创新。当前,媒体格局、舆论生态、受众对象、传播技术都在发生深刻变化,特别是互联网正在媒体领域催发一场前所未有的变革。网络媒体具有跨时空、大容量、开放性、交互性、移动化等传播特点,日益成为信息传播的主渠道、主平台。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做好网上正面宣传,不能搞广谱适用、大水漫灌那一套,不能‘一招鲜, 吃遍天’,靠一个腔调、一种风格包打天下”,“要推进网上宣传理念、内容、形式、方法、手段等创新”。必须顺应互联网发展大势,遵循网络传播规律,坚持创新为要,利用互联网特点和优势,推进理念、内容、形式、方法、手段等全方位创新,牢牢掌握网上舆论工作主动权。要针对各类群体网上阅读习惯和接受心理,开展分众化、差异化、个性化传播,善于化整为零,做到小而美、多而精,推动全媒体宣传、全业态传播、全平台覆盖。要增强议题设置能力,善于运用网言网语,重视技术创新,在可视化呈现、互动化传播上做文章,用网民喜闻乐见的方式,使正面宣传的用户规模不断 扩大、用户黏性不断增强。要加强管理引导,深入“算法”里做工作,让个性化定制、精准化生产、智能化推送等技术更好为正面宣传服务。要推动网络直播、知识分享、短视频等新媒体形态健康发展,规范和创新算法推荐、人工智能、 VR、AR等新技术运用,丰富网络文化产品,将“嵌入式”、 “沉浸式”宣传融入新平台新应用,切实让新技术新应用新业态为正面宣传赋能。

把握舆论引导的时度效。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深刻认识舆论引导的重要性,主动加强引导。现在,互联网等新媒体快速发展,如果我们不主动宣传、正确引导,别人就可能先声夺人,抢占话语权”,“要把握好时度效,更好凝聚社会共识”。时度效是检验网上舆论工作水平的标尺。不论是网上主题宣传、典型宣传、成就宣传,还是突发事件报 道、热点引导、舆论监督,都要从时度效着力、体现时度效要求。“时”,就是时机、节奏。突发事件的舆论引导,贵在早、贵在快,要完善快速反应机制,及时发布权威信息,有针对性地回应社会关切,先声夺人、赢得主动,让权威信息掌握“第一定义权”。“度”,就是力度、分寸。要因事制宜、 因时制宜,精准研判舆情,区别不同情况、不同内容,合理运用媒体和宣传方式。“效”,就是效果、实效。要找准思想认识的共同点、情感交流的共鸣点、利益关系的交汇点、化解矛盾的切入点,不断提高网上舆论引导工作的实效。

对网上热点问题,要线上线下共同发力。对思想认识问题,要解疑释惑,及时引导;对建设性意见和建议,要认真研究,及时吸纳;对合理的困难和诉求,要想方设法帮助解决;对需要长期解决的问题,要做好解释工作,争取群众理解。发生突发事件时,正是各方关注、需要提供权威信息发布、引导网上舆情的时候,决不能失语失声。有的人怕担责任、怕惹火烧身、怕网上炒作,就不愿发声、不敢发声;有的人反应迟钝,信息发布跟不上,真理还在穿鞋、谣言已经跑遍天下;有的人是惯性思维,把通稿往网上一放了之,不管效果如何;有的人答非所问,自说自话,反而引发次生舆情;有的时候网上讨论得热火朝天,各种误读已经传播甚 广,但有关部门的回应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甚至千呼万唤不出来,不是半遮面而是全遮面。这些问题都要坚决加以克服。

做好网络评论引导。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历史和现实都告诉我们,舆论的力量绝不能小觑。”好的舆论可以成为发展的“推进器”、民意的“晴雨表"、社会的“黏合剂”、道德的“风向标”,不好的舆论会变成民众的“迷魂汤”、社会的“分离器”、杀人的“软刀子”、动乱的“催化剂”。网络评论是网络信息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内容丰富、受众面广、参与度高、互动性强,是我们凝聚共识、防范风险、争取人心的重要抓手。要善于引导、敢于斗争,既大力弘扬清风正气,又及时批驳谎言歪理,通过切实有效的网络评论,在多元中立主导、在多样中谋共识、在多变中定方向。要着眼大局大势,提高站位、拓宽视野,围绕党和国家中心工作,聚焦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深入阐释解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析事辨理、解疑释惑,澄清谬误、激浊扬清,针对网上各类错误观点和错误思潮,敢于亮剑、敢于斗争,有理有据进行辨析,旗帜鲜明批驳谬误,把广大网民的思想统一到党中央决策部署上来,把全社会智慧力量凝聚到各项工作任务上来。

四、构建网上网下同心圆

当前,我们已经踏上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的赶考之路。为了实现我们的目标,需要全社会方方面面同心干,需要全国各族人民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网上网下要形成同心圆。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心是最大的政治”,“老百姓是天,老百姓是地”,“做网上工作,不能见网不见人,必须下大气力做好人的工作,把广大网民凝聚到党的周围”。

按照“三个地带”要求做好网上工作。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思想舆论领域大致有三个地带。第一个是红色地带,主要是主流媒体和网上正面力量构成的,这是我们的主阵地,一定要守住,决不能丢了。第二个是黑色地带,主要是网上和社会上一些负面言论构成的,还包括各种敌对势力制造的舆论,这不是主流,但其影响不可低估。第三个是灰色地带,处于红色地带和黑色地带之间。”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个地带”的要求具有很强的思想性和指导性。对不同地带,要采取不同策略。对红色地带,要巩固和拓展,不断扩大其社会影响。对黑色地带,要勇于进入,“钻进铁扇公主肚子里斗”,逐步推动其改变颜色。对灰色地带,要大规模开展工作,加快使其转化为红色地带,防止其向黑色地带蜕变。这些工作,要抓紧做起来,坚持下去,必然会取得成效。

做好网络名人工作。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包括新媒体从业人员和网络“意见领袖”在内的网络人士大量涌现。要把这些人中的代表性人士纳入统战工作视野,建立经常性联系渠道,加强线上互动、线下沟通,引导其政治观点,增进其政治认同,做好他们的工作。

区别对待三类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争取人心,要区别不同问题、采取不同方法。我讲过要区分政治问题、思想认识问题、学术问题,这在网上也是适用的。”对于政治问题,要严格加以约束,开展必要的斗争,要旗帜鲜明、敢于亮剑,绝不给错误言论网上传播空间。对于思想认识问题,要积极教育转化、团结争取。对于学术问题,要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积极加以引导。既不能把网上政治问题当成一般问题,缺乏政治敏感性和政治警觉性,反应迟钝、应付消极;也不能把一般问题政治化,把舆情当敌情,简单粗暴、一删了之。

走好网上群众路线。群众路线是我们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党的最大政治优势是密切联系群众,党执政后的最大危险是脱离群众。当前,我国网民数量已经超10亿,网络空间已经成为我们党密切联系群众的重要渠道,成为信息化条件下巩固党的执政根基的重要领域。古人说:“知屋 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很多网民称自己为“草根”,那网络就是现在的一个“草野”。网民来自老百姓,老百姓上了网,民意也就上了网。群众在哪儿,我们的领导干部就要到哪儿去。各级党政机关和领导干部要学会通过网络走群众路线,经常上网看看,潜潜水、聊聊天、发发声,通过网络了解群众所思所愿,收集好想法好建议,积极回应网民关切、解疑释惑,善于利用网络了解民意、开展工作。网民大多数是普通群众,来自四面八方,各自经历不同,观点和想法肯定是五花八门的,不能要求他们对所有问题都看得那么准、说得那么对。要多一些包容和耐心,对建设性意见要及时吸纳,对困难要及时帮助,对不了解情况的要及时宣介,对模糊认识要及时廓清,对怨气怨言要及时化解,对错误看法要及时引导和纠正,让互联网成为我们同群众交流沟通的新平台,成为了解群众、贴近群众、为群众排忧解难的新途径,成为发扬人民民主、接受人民监督的新渠道。

五、 牢牢掌握网络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

能不能守住网络阵地,关乎党的事业、国家前途、人民命运。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掌控网络意识形态主导权,就是守护国家的主权和政权”,“互联网已经成为舆论斗争的主战场。有同志讲,互联网是我们面临的‘最大变量’,搞不好会成为我们的‘心头之患’。西方反华势力一直妄图利用互联网‘扳倒中国’,多年前有西方政要就声称‘有了互联网,对付中国就有了办法’,‘社会主义国家投入西方怀抱,将从互联网开始’。从美国的‘棱镜’、‘X一关键得分’等监控计划看,他们的互联网活动能量和规模远远超出了世人想象。在互联网这个战场上,我们能否顶得住、打得赢,直接关系我国意识形态安全和政权安全”。面对严峻复杂的网络意识形态斗争形势,必须把维护网络意识形态安全作为守土尽责的重要使命,以高度的政治自觉、思想自觉、行动自觉坚守网络意识形态阵地,不断增强网络意识形态领域主导权和话语权,坚决打赢网络意识形态斗争,切实维护以政权安全、制度安全为核心的国家政治安全。

要敢抓敢管,敢于亮剑,着眼于团结和争取大多数,有理有利有节开展舆论斗争,帮助干部群众划清是非界限、澄清模糊认识。对那些恶意攻击党的领导、攻击社会主义制度、歪曲党史国史、造谣生事的言论,一切网站、短视频平台、微博、微信、论坛贴吧、移动客户端等都不能为之提供方便。

对网上舆论热点,要深入研判。一种意见突出出来了,就要及时分析,看看这种意见代表哪些人、代表多少人。对网上谣言和杂音噪音,要找出谁在造谣,有什么企图,背后有没有敌对势力。事实证明,网上发生的一些重大事件以及由此引发的重大社会事件,从来都不是个别人一时心血来 潮搞起来的,而是各路角色粉墨登场、联手行动的结果,是有选择、有预谋、有计划、有组织的。对这些情况,要有高度的政治警惕性和政治鉴别力,线上线下要密切联动,不能云里来、雾里去,决不能任由这些人造谣生事、煽风点火、浑水摸鱼。

要严格落实网络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各级党委(党组)和领导干部特别是一把手要负起责任来,守土有责、守土尽责,哪些方面需要重兵把守、严防死守,必须心中有数、了如指掌。党中央出台了《党委(党组)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实施办法》和《党委(党组)网络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实施细则》,不能停留在纸上,各项措施都要落实到位。各级党委(党组)和领导干部特别是一把手要高度重视网络意识形态工作,把维护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摆在突出位置。各级领导干部不能搞“爱惜羽毛”那一套,涉及大是大非问题、涉及政治原则问题,要敢于担当、敢于亮剑,敢于站在风口浪尖上进行斗争,决不能含糊其辞,更不能退避三舍。在事关党和国家命运的原则性问题面前,所有领导干部都不能做旁观者。

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团组织要下大气力开展网上工作,亮出群团组织的旗帜,发出群团组织的声音,对模糊认识进行引导,对错误言论进行驳斥,让群众能在网上找到自己的组织、参加组织的活动。

要压实互联网企业的主体责任,决不能让互联网成为传播有害信息、造谣生事的平台。要加强互联网行业自律,调动网民积极性,动员各方面力量参与治理。要防范境外势力向新媒体领域渗透,防范资本影响舆论的风险。

六、 推进媒体深度融合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推动媒体融合发展,是要做大做强主流舆论,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强大精神力量和舆论支持。”“要推进媒体深度融合,把更多人财物投向互联网。”“要坚持移动优先策略,建设好自己的移动传播平台,管好用好商业化、社会化的互联网平台,让主流媒体借助移动传播,牢牢占据舆论引导、思想引领、文化传承、服务人民的传播制高点。”当前,全媒体不断发展,出现了全程媒体、全息媒体、全员媒体、全效媒体,信息无处不在、无所不及、无人不用,导致舆论生态、媒体格局、传播方式发生深刻变化。特别是新媒体迅速 崛起,日益成为信息传播的主渠道主平台,新闻客户端和各类社交媒体越来越成为人民群众特别是年轻人的第一信息源,信息阅读量以数十亿计,对传统主流媒体传播力影响力的冲击难以避免,如何用好新媒体、推进媒体深度融合,提升网络内容建设水平日益成为重大课题。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加强全媒体传播体系建设,塑造主流舆论新格局。”要把握大势,因势而谋、应势而动、顺势而为,科学认识网络传播规律,加快推动媒体融合发展,加快建设全媒体传播体系,更好塑造主流舆论新格局。

加快推进媒体深度融合,塑造主流舆论新格局。伴随着信息社会不断发展,新兴媒体影响越来越大。要顺应时代之变,遵循新闻传播规律和新兴媒体发展规律,强化互联网思维,加快推进媒体深度融合,充分释放融合发展动力活力,使主流媒体具有强大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更好构建网上网下同心圆,使全体人民在理想信念、价值理念、道德观念上紧紧团结在一起,让正能量更强劲、主旋律更高昂。发挥不同媒体各自的内容优势、资源优势、传播优势、渠道优势,各展所长、相互协同,勇创新、善融合、重表达、强实效,深耕优质内容,激发表达活力,推出一批接地气、聚人气、有情感、有温度的网络精品佳作。积极运用网信领域新技术新应用,探索将人工智能运用在新闻采集、生产、分发、接收、反馈中,用主流价值导向驾驭“算法”,全面提高网络内容建设水平,增强网上舆论引导能力。

推动媒体融合向纵深发展。要深入落实《关于加快推进媒体深度融合发展的意见》,坚持导向为魂、移动为先、内容为王、创新为要,在体制机制、政策措施、流程管理、人才技术等方面加快融合步伐,建立融合传播矩阵,打造融合产品,进一步推动媒体融合向纵深发展。坚持一体化发展方 向,加快从相加阶段迈向相融阶段,通过流程优化、平台再造,实现各种媒介资源、生产要素有效整合,实现信息内容、技术应用、平台终端、管理手段共融互通,催化融合质变,放大一体效能,打造一批具有强大影响力、竞争力的新型主流媒体,形成资源集约、结构合理、差异发展、协同高效的 全媒体传播体系。推动主力军全面挺进主战场,以互联网思维优化资源配置,把更多优质内容、先进技术、专业人才、项目资金向互联网主阵地汇集、向移动端倾斜,让分散在网下的力量尽快进军网上、深入网上,做大做强网络传播平台,占领新兴传播阵地。

七、加强网络国际传播能力建设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是加强我国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重要任务。要深刻认识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国际传播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下大气力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形成同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相匹配的国际话语权,为我国 改革发展稳定营造有利外部舆论环境,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积极贡献。”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团结带领全党全国人民攻克了许多长期没有解决的难题,办成了许多事关长远的大事要事,特别是成功推进和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不仅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指明了正确道路,也为人类实现现代化 提供了新的选择。当前,国际社会更加关注中国、聚焦中国,各国人民更愿意了解中国、倾听中国。必须加强网络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全面提升国际传播效能,形成同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相匹配的国际话语权,坚持不懈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

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要加大网络传播力度,精心宣介阐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最新成果,完善和创新对外传播话语体系,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更加充分、更加鲜明地展现中国故事及其背后的思想力量和精神力量,围绕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文明等多个视角进行阐释宣介,通过互联网更好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向世界阐释推介更多具有中国特色、体现中国精神、蕴藏中国智慧的优秀文化,让世界更好感知中国、了解中国、读懂中国,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

把握网络国际传播规律。要把握国际传播领域移动化、社交化、可视化的趋势,加强网络国际传播的理论研究和规律探寻,积极运用海外网民易于接受的互联网新技术新形态,精心创作内容鲜活、形式新颖的新媒体产品,采用贴近不同区域、不同国家、不同受众群体的精准传播方式,推进中国故事和中国声音的全球化表达、区域化表达、分众化表达,提升重大问题对外发声能力,增强网络国际传播亲和力和实效性,让更多国外受众听得懂、听得进、听得明白。

加强网络国际传播平台建设。要大力拓展境外网络传播渠道,提升合作传播能力,加强本土化运作,开展多语种、全业态传播,探索实施境外精准传播,扩大知华友华网络国际舆论朋友圈,积极利用境外网络媒体、社交平台、手机客户端、专家智库发声,不断提升网络国际传播覆盖面和效果,努力构建更加客观公正、积极健康的网络国际舆论生态。


  • 党政机关
  • 政府网站找错

Copyright © 2019 主办单位:呼和浩特市统计局 政府网站标识码:1501000015

技术支持:内蒙古凌动信息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