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浏览 长辈版 |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来源:呼和浩特市统计局 发布日期:2024-07-02 16:34    
字体:[  |  |  ]
分享到
打印本页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九次集体学习时强调:“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就是要引导各族人民牢固树立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新时代新征程,我们要把握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历史底蕴、理论基础和文化根源,全面深入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不断巩固全国各族人民大团结,以中国式现代化推动各民族共同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深厚的历史底蕴
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一部中国史,就是一部各民族交融汇聚成多元一体中华民族的历史,就是各民族共同缔造、发展、巩固统一的伟大祖国的历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科学把握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题中应有之义。
中华文明的突出统一性是“大一统”国家形态在文化层面的集中表现。习近平总书记列举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诸多重要元素,其中就有“九州共贯、多元一体的大一统传统”。中华民族统一的国家结构铸就了中华民族一家亲的局面。中华民族始终反对分裂,追求团结统一,从“华夷之辩”到“华夏一统”,从“大道之行、天下为公”到“四海一家”“六合同风”“九州共贯”,大一统的政治思想及政治实践为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提供了稳定的政治支撑。大一统的政治格局作为历史上多元一体中华民族不断发展的政治纽带,使中华各民族在交往交流交融中逐渐形成统一的各民族共享的共同体规范。
中华民族共同体亦是一种地缘关系维系的共同体。中华民族地缘相通,长江、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是中华民族的发源地,都是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摇篮。中华民族血脉相连,在历史长河中,各民族人民通过广泛交往与深度交融,形成了血脉相通、休戚与共的共同体。各民族人心归聚、精神相依,根植于中华民族共同体历史认同中,构筑了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相互认同的血缘、地缘与精神基础构建了地缘关系维系的共同体从而形成了共有的民族意识。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深厚的理论基础
“中华民族共同体”是在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指导下,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发展出的具有中国话语特色的重大理论创新,为丰富和发展马克思“共同体”思想作出巨大贡献。
马克思早在1843年《论犹太人问题》中,就将民族问题的解决与无产阶级革命联系在一起,认为民族问题的解决要以全人类解放为前提条件。马克思主义认为,每个民族都有自身的特点和优越性,各民族都是平等存在的,并指出人类社会从民族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变的客观必然性。“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是对马克思主义民族融合理论的继承发展,马克思主义的民族融合思想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论来源。
中国共产党历来高度重视民族问题、民族工作,正确处理民族关系。回顾党的百余年历史,党的民族工作取得的最大成就,就是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将民族问题与中国民族解放运动结合起来,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在中国的统治,为中华民族共同体奠定了国家基础。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中国共产党严格执行各民族一律平等,使各族人民在政治、经济、思想上获得了彻底解放,真正走上了平等团结的民族共同发展道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中国共产党推进民族地区经济加快发展,为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因应国内国际形势的发展变化,不断丰富和发展党的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就民族工作作出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党的民族工作取得了新的历史性成就。习近平总书记作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大原创性论断,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民族地区各项工作的主线,进一步拓展了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开辟了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深厚的文化根源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厚滋养。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必须高度重视文化的作用,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使各民族人心归聚、精神相依,形成人心凝聚、团结奋进的强大精神纽带。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根基。中国各族人民在漫长的历史实践过程中,共同创造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民族团结的基石,是和睦之魂。新时代新征程,紧紧抓住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条主线,就是要通过“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这一原创性概念,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贯通起来,通过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将各族人民日用而不觉的共同意识融通起来,汇聚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力量。
自立自信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底气。近代以来,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推翻了“三座大山”的压迫和统治,实现了民族独立、人民解放,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了弥足珍贵的历史经验。自信是中华民族自觉意识的表达,从现实而言,是中国人民在历史实践中共同创造并认同的精神信仰,是民族凝聚和复兴的基础。两者相互联系又各自独立,民族自立是民族自信的前提和基础,民族自信是民族自立的深化与发展,两者共同构建了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精神标识。
兼收并蓄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源泉。自古以来,中华文明就秉持多元并存、海纳百川、兼收并蓄的开放姿态,既保持各民族的特点特色,又与其他民族共同成长、共同繁荣。这种包容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取向,决定了中华文化对世界文明兼收并蓄的开放胸怀,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拥抱在一起,推动中华民族走向包容性更强、凝聚力更大的命运共同体。

  • 党政机关
  • 政府网站找错

Copyright © 2019 主办单位:呼和浩特市统计局 政府网站标识码:1501000015

技术支持:内蒙古凌动信息科技有限公司